今年年初,我结婚了。从领证、拍婚纱照、置办家用到举行婚礼,几乎每个环节,家里的长辈都尽心尽力,我们小两口的婚事俨然成了两家人的大事。
在漫长的婚礼筹备过程中,长辈们告诉了我许多他们当年结婚的故事。思绪流过记忆的长河,有种时空交错的感觉,忽而沉浸在现实的幸福,忽而又回到几十年前,回到他们的青葱岁月。
这些发生在不同年代的结婚故事,无不镌刻着不同年代的明显烙印,诠释着不同年代赋予幸福的不同内涵。
1988年,姑妈的旅行结婚:三天三夜 坐着火车去南京
1988年1月的南京,阴冷又潮湿,但是姑妈说,冷风吹在脸上感觉都是甜的。那年的冬天,姑妈结婚了。
那时,改革开放才十来年,旅行结婚仍属时髦。囿于家庭经济状况,有的只要小两口出了县城,就算旅行结婚了。只有家庭条件特别好的,才能选择去大城市逛逛。如果有谁能在天安门前照一张合影,那可数得上是当时最时髦的结婚照了。
姑妈和姑父也想赶回时髦,体验一把旅行结婚,目的地选在姑父的老家——南京。
那年冬天,他俩坐上了从西安开往南京的绿皮火车。整整三天三夜的车程,令人身体疲惫不堪,但对于新婚的姑妈和姑父来说,仍觉幸福隆重而温馨。
绿皮火车慢悠悠地驶进了南京。一下火车,姑妈便去当地的照相馆照一张结婚照。在秦淮河畔的一家照相馆里,姑妈选了一件淡粉色针织上衣,一条的确良裤子。相机快门声“咔嚓”一响,便定格成了一张结婚照。
照片洗出来,直接放进钱包里,又放大一张准备带回家。当年的姑妈就是随身揣着这张照片,和姑父一起穿越了南京的大街小巷,走过夫子庙、雨花台,去了“总统府”、阅江楼……
1990年,妈妈的婚房:苏联电冰箱、法国电视、亲手设计的家具
1990年的夏天,我的爸妈结婚了。他俩拿着自己的结婚证,依照工龄,分到了一间16平米的房子作为婚房,这就是我们一家人最早的家。
那时候,结婚没有婚礼,摆上两盘瓜子、几斤糖,请亲朋好友来家里坐坐,就是见证一对新人喜结连理的仪式了。
所以,有了婚房后,我爸妈做的第一件事,就是筹备家里的家具和电器。用我爸的话说:“这样请别人来家里才算有面子”。
1990年妈妈穿着自己做的一条粉红色连衣裙去照相馆拍了这张单人照。
那年夏天,我妈的生活几乎是两点一线——单位到家具加工厂。妈妈在稿纸上亲手画好家具的样式,用皮尺量好家具应有的大小,再在稿纸上标注好,带着图纸一次又一次前往家具加工厂,稿纸改了一次又一次。就这样,我们家唯一的家具“组合柜”终于有了模样。
墨绿色贴面,没有任何多余的雕花,一组双开门的大立柜,一组五斗橱,一组床头柜,用木头手工打造,这就是我妈亲手“设计”的“组合柜”,也是当年多数家庭结婚的标配。
电器由我爸负责。冰箱是苏联的萨拉托夫牌,单开门,冷冻室只有一个鞋盒子大;彩电是法国的汤姆逊牌,不到19寸。改革开放之后,这些进口家电都能买到了,但是要托人去深圳定,一般都要等一个多月才能有货。结婚那天晚上,我爸没有等到他订的彩电,只好去同事家借了一台。这么多年过去了,对于结婚当晚摆的这台借来的国产彩电,他总是半开玩笑说地说:“这是结婚时最大的遗憾。”
16平米的屋子,没有厨房和厕所,被电器和家具塞得满满当当。那些年我爸妈的合照多数是在家里拍的,他们俩有时倚着冰箱拍一张,有时倚着立柜拍一张。
对于那时的他们来说,这个虽然只有16平米的家,却是让人感到最幸福的地方。
1991年,我的干爸干妈也结婚了,结婚当天他们在婚房拍下了这张照片。
1994年我二叔二婶结婚。那时候刚开始流行拍婚纱照,他们俩特意请了一天假去照相馆拍了这张照片,现在,这张照片还挂在他们卧室正中央。
2017年:我的蜜月旅行,去欧洲还是去非洲犹豫半天
今年,我结婚了。
10天的婚假,自然要去蜜月旅行。我的想法是,去欧洲转一圈,亲身感受一下西方文明;到维也纳金色大厅听一场音乐会;到普罗旺斯小镇采一把薰衣草;到埃菲尔铁塔前留个影……老公却想到非洲一望无际的大沙漠徒步狂放一番……
后来,我们决定,今年先去欧洲,明年再去非洲,世界那么大,我们都要去看看!
责编: